2023年10月18日 21:44 山東法制報
10月18日上午,山東省政府新聞辦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地質技術賦能山東省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情況。山東省煤田地質局發揮生態環境保護修復、海洋地質、水文地質、測繪地理信息、檢驗檢測等技術優勢,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河、湖、海、泉、地下”五大水源,縱深推進地上地下、從泉到海的保護治理大格局,以高水準地質服務賦能山東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
“42條”硬舉措護河,打造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地質服務樣板。山東省煤田地質局制發《服務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工作實施方案》《貫徹落實省政府辦公廳支持沿黃25縣(市、區)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措施工作方案》等文件,明確加強科研平臺和創新團隊建設、提供公益地質技術服務、打造生態保護修復品牌等42條舉措,為全省16地市提供生態功能區保護修復、環境污染系統治理等技術支撐。42條舉措在平臺建設上,更加突出科技創新;在服務方式上,更加突出主動性;在項目開展上,更加突出基礎性戰略性引導性;在品牌建設上,更加突出公益性。為加快推進沿黃地市研究機構建設,山東省煤田地質局率先在沿黃有關地市建立研究機構,積極開展黃河流域綜合治理和可持續發展的研究與實踐;率先推行“一市一專班、一市一清單、一年一報告”公益地質服務機制,推行“1+N”合作模式,傾力打造山東煤田地質公益服務品牌。
全域“生態體檢”護湖,護航山東最大湖域“一核一屏二帶三區多廊”生態保護格局。由山東省煤田地質局承擔的,山東省第一個湖泊生態地質調查項目——山東最大湖泊南四湖(微山湖、昭陽湖、獨山湖、南陽湖)多項性生態地質調查與評價,運用“湖-地-空”調查技術體系,完成1417個地質調查點、263個遙感圖像核查點、1002個物理點、單波束測量45公里、淺層剖面測量45公里、高密度電法測量21.1公里,為助力構筑南四湖流域“一核一屏二帶三區多廊”生態保護格局,形成了可借鑒可復制的山東經驗。
“一核兩翼”布局護海,激發地質工作由陸地向海洋延伸藍色新動能。山東省煤田地質局依托海洋地質院士工作站,確立了以海洋地質為核心、生態地質和地質勘查為兩翼的“一核兩翼”差異化發展布局,高質量完成沙灘沖淤演化研究、海洋牧場調查、海島綜合調查、海洋碳匯調查等海洋項目20余項,對15個國家級、省級海洋牧場開展地質調查,圈定了1000平方公里海洋牧場適宜性評價區域,制定《投礁型海洋牧場生態地質環境適宜性評價技術規范》地方標準。
會上,就記者提出的在推進濟南地鐵建設中山如何“保泉”的問題,山東省煤田地質局規劃勘察研究院理事長李小彥表示,地鐵建設究竟是否會對泉水噴涌造成影響,關鍵是要清楚泉水的徑流通道。山東省煤田地質局加入了中國工程院何繼善院士牽頭的攻關團隊,聯合多所高等院校在濟南中心城區與泉域重點滲漏帶開展了廣域電磁探測等一系列重點研究項目,系統分析了1700平方公里的水文地質資料、1100余個鉆孔資料,利用廣域電磁數據,構建了濟南中心城區70平方公里范圍內的三維地電模型,獲得地下1000米以淺的地質-地球物理信息,圈定四大泉群的主徑流通道位置,重點分析經十路、濼源大街、泉城路、明湖路的地下結構建設與巖溶水或裂隙水之間的相互影響,經過專家反復研討論證,目前的軌道交通建設方案不會影響泉群噴涌。(王相宜)
|